金秋十月,共话商都
10月11日,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,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、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“百城慢性肝病诊治新技术新应用”学术论坛在郑州举行。本次论坛聚焦了“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”在慢性肝病临床诊断前沿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及其临床应用。来自国内近2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。
开幕式上,论坛主席鲁凤民教授、余祖江教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,期待通过本次学术论坛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理念带到郑州,助力郑州肝病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。大会同时邀请徐小元、王贵强、张文宏、南月敏、杨东亮等知名教授专家作授课分享。
相聚中原,共享学术盛宴
王贵强教授在论坛上表示,乙肝核心抗体中高值定量、乙肝表面抗原中高值定量等新技术新产品,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,并提出抗-HBc中高值定量与肝脏炎症程度显著相关。对于转氨酶正常的慢乙肝患者,其定量水平可单独用来指示肝脏中至重度炎症,及时提示启动抗病毒治疗,提高诊断效率。目前该指标已被写入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19)》和《亚太地区乙型肝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(2015)》,标志着我国在乙肝诊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。
徐小元教授在线上介绍了肝硬化的临床进展,以及肝硬化、肝纤维化、顽固性腹水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。
鲁凤民教授对血清GP73临床意义作了介绍,他表示GP73等一批新的肝纤维化/肝硬化、肝癌血清学指标的临床应用将有助于更好的管理慢性肝病患者。
余祖江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晚期肝细胞癌最新治疗研究进展,余教授指出,AFP、AFP-L3%和DCP三联检对肝癌的早期诊断、肝癌患者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张文宏教授在线上围绕HBV RNA临床应用研究最新进展,介绍了HBV RNA与HBV DNA联合检测在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、预测干扰素疗效、判断停药终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南月敏教授以肝纤维化及脂肪肝无创诊断的临床应用为题,重点介绍了肝纤维化检测指标、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及其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等。
杨东亮教授介绍了全球慢乙肝临床治愈进展和趋势,慢乙肝临床治愈从早期探索,到概念确认,到证据累积,如今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深入探索阶段。
论坛尾声,鲁凤民教授作结束致辞,期望通过百城肝病学术论坛推动“专项”新指标、新技术产品在慢性肝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,从而为提高我国慢性肝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做出贡献。